文章分類標籤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瓦努阿圖之旅 2‧釆風問俗篇

上一篇向各位看官介紹了去坦娜島看雅瑟火山噴岩漿,此火山雖然海拔高度僅361米,但是在方圓400米範圍內具有很多的火山口,我等所站立觀賞的位置,就同時能看到兩個噴口。亞瑟火山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活火山之一,而且已經持續不斷地噴發了800年。須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權當它每次噴發持續一分鐘、間隔一分鐘,亦即每小時就要噴30次,800年就噴了800×365×24×30210,240,000次,亦即二億多次。簡直不可思議,如此噴法,豈不會把地球都掏空了嗎?
當火山噴發時,滾燙的岩漿發出嘶嘶聲,拍打火山口,伴隨著熔岩拋向空中。遊客更多是趕在黎明前或者日落後上山觀看這一震撼的場面,在沒有圍欄保護的情況下近距離感受熱浪迎面撲來的刺激。噴出的熔岩多為直起直落,很少斜向噴射,所以一般都不會傷及遊客,况且遊客所處觀賞的位置其風向正好是從身後吹來,因此連火山灰也吹不到身,所以它被稱為世界上最容易親近的火山之一。當時情景到今天仍歴歷在目,回味無窮……。

在瓦努阿圖共往了三晚,其中為了去坦娜島看火山用了一天半時間,其餘時間看了兩個土著的小村落和一個瀑布,名叫美妮瀑布(Melel Cascades Waterfall),看過伊瓜蘇、尼亞拉加和維多利亞等瀑布者,此不過乃一瀑布仔耳,但行路人外遊觀光,一向大有大看、小有小看。所以也不避路險苔滑,卷褲涉水從底部一路攀登上瀑布頂。既然不遠千里花錢來此觀光,既來之,則觀之,也不理它是大瀑布還是瀑布仔,大小通吃,這才不失我等香港人唔執輸、唔蝕底之本色。  那兩個土著村落一個名曰伊卡索村(Ekasup village),另一個是艾魯華村(Iarofa village),估計都屬供遊客參觀的典型民俗文化村,因而所看到的一些事物大同小異,大抵都是觀看土著的生活狀况,了解這個所謂“古美拉西亞文化圈”的背景及現狀。村落內可以看到當地人祖先的一些歷史,並參觀他們為我們示範如何以當地的植物就地取材製作草藥的過程,還有如就地取材(樹皮籐條等)編蓆織網,搭棚建屋,以及他們的漁獵方式和器具等等。

南太平洋諸島基本上劃為三個文化圈 (並非是純地理上的劃分,而是基於種族、文化等因素的劃分)

1.   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文化圈 

北起夏威夷諸島(已位於北太平洋),東及智利的復活節島,西南到紐西蘭為三個頂點所形成的大三角形地域,包括前述的庫克群島和大溪地等,一般被稱為波利尼西亞大三角,以白種人為主,混有黄種人和黑種人血統。越近密克羅西亞,越近黄種人;越近美拉尼西亞,越近黑種人。

2.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文化圈 

範圍含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部分,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等。人種為馬來人,美拉尼西亞人和波里尼西亞人的混血人種。

3.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文化圈 

其範圍位於澳洲大陸東北方諸群島的總稱,其希臘語的原意為黑皮膚人居住的島。是在赤道以南、西經18度以西的地域,包括我等此次踏足的湯加王國、瓦努阿圖和斐濟群島,還有法屬的新喀里多尼亞、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所羅門群島,人種幾近東非的黑人,在上一篇中已提到,據專家考證,這些朱古力膚色的人種乃於不知多少年前從巴布亞新幾內亞涉海移居而來,也有說是從東邊的南美洲渡海而來,莫衷一是。

南太平洋諸島總人口約500萬,其中80%是有土著血統的混血種,20%中的三分之二是亞洲人種,三分之一是歐洲人種。在夏威夷日本人占三分之一、在斐濟印度人占一半,在新喀里多尼亞法國佬又占二分之一……。這個世界的人種地域分布及變遷,在行路人看來,是個十分有意思也非常神奇的話題,這個話題本身早已在學術領域中形成了相關的幾門學科,如人類學、人種學和民族學等。去過墨西哥的遊人相信都會去參觀那個巨大的人類學博物館,看罷出來都無不讚嘆這門學問的奇妙和不可思議。

本來我等此Trip之行程也欲包括所羅門群島,但其食宿交通之消費報價貴到飛起,令人咋舌,不得不放棄。今後再專等去一次已幾無可能,唯餘望(太平)洋興嘆了。

抵達瓦努阿圖的當天傍晚,參觀第一個伊卡索村,抵達時已天色將盡,在公路邊下了旅遊巴,由Local guide帶領,在一片熱帶雨林中穿行,在抵達村口之前,大家正在黯淡的光線中埋頭望往脚下坎坷濕滑的羊腸小道,One by one地急行,突然從右前方密林中傳來霹靂般的大吼一聲,似獅吼,似虎嘯,似狼嘷,似熊嚎……,猛抬頭只見到樹叢中一個龐大的黑影衝將過來,在此第一秒中行路人竟然判斷不出來者究竟是野人還是野獸,因為曾經看到過的資料中說,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一樣,瓦努阿圖至今尚有食人族存在,電光石火之瞬間懐疑是否撞到了野人,見那黑乎乎的碩大身形又懐疑是不是大黑熊,但無論是野人還是野獸,都意味着此刻面臨巨大的危險,所以在那一秒中,行路人腦海中迅即浮現一種死亡的恐懼,但又不知作何反應和防衛。說時慢那時快,我等一行十人同時被嚇到尖叫起來,却又被嚇到唔識轉身逃命,就站在原地如待宰羔羊般地吱哇亂叫……。以上十來行文字,都是在那一秒鐘之內的事,隨着那手持長矛的黑影從樹叢中現身,又不斷嘰哩咕嚕地嘶聲叫囂,這才看清是一個人,同時又見到走在前面引路的Local guide側身站在小路邊,豪無驚恐之意甚至還透出一絲成功捉弄人後的微笑,這才恍然大明白乃是玩嘢,我哋被揾笨了。然而此一嚇,非同小可,因為事前完全沒有丁點思想準備,行路人真被嚇到三魂不見七魄,幾乎失禁賴尿咁滯,但事後又覺得非常之刺激,同時也慶幸我等一行中無嚴重心臟病患者,否則人嚇人,嚇死人,分分鐘搞出幾條人命也未可知。

伊卡索村的村民。


由當地導遊引領,一下車就一頭扎進此茂密、昏黯的雨林中,有時甚至要從如此狹窄的大樹氣根間穿插,行路人不禁懷疑這是當地人故弄玄虛……




就是這位仁兄,在暮色矇矓中大吼一聲,从密林中衝出來,嚇到行路人双脚癱軟提不起腿,連逃命都唔識了。




實際上是專等安排一些土著村民向遊客演示當有外敵入侵時,他們是如何奮起保衛家園,排陣迎擊來犯之敵。 ———所以話,人類從猿猴進化到人之後,千萬年以來就是不斷地你爭我鬥,打打殺殺,從無一刻停止過爭鬥:爭霸權爭政權、爭人權爭狗權、爭資源爭地盤、爭市場爭客户、爭品牌爭專利、爭口碑爭輿論、争選票争席位、爭錦標爭第一、爭名利爭福祿、爭老婆爭情人、爭寵幸爭招安、……,總之一句話,一個爭字,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從史前的原始社會部落到今時今日先進如香港的立法會大樓,無不如是。然而爭到手又如何?毛潤之爭到了天下、龔甜甜爭贏了官司,又如何?有道是:爭强鬥勝何時了,百年渾是戲一場。頃刻梨園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埋伏在樹上的弓箭手。




有敵來犯(或有遊客來參觀),值勤之崗哨即時吹起螺號通知伏兵嚴陣以待(或通知村長/族酋到寨門前迎賓)




村長拔枝(代表開門)迎客。前者是伊卡索村村長,後者為艾魯華村族酋。入村後有女人獻花。






介紹植物及自製生草藥。植物的葉汁將手掌染至如鮮血淋淋。








走火表演前先在脚底板用嘴噴塗生草藥。




走火男。




捕獸陷阱及工具。






捕獲之獵物的駭骨。




漁具及捕魚示演。




用飬養的大蜘蛛在樹叉上結網後用來捕魚。




織網。


用來磨椰蓉的珊瑚石


貯食物的窪坑。




焙烤薯類食物。




招待我等試食。








自製的工藝品。




男人和婦孺。












甚為原始的草棚。




頗為野性的土著舞蹈凱拉歐,是一種手持長矛等武器的戰鬥舞,以打擊樂器伴奏。此舞蹈據說是由斐濟傳過來,故而類似斐濟的梅肯梅肯舞。






以打擊樂器為主的Band,又可見到那種瓦努阿圖特有的帶着大木製共鳴箱的弦樂器。這隊Band在為舞蹈伴奏後還為我等合唱了多首瓦努阿圖民歌,最後還用不很純正的普通話為我們演唱了全首台灣歌曲《外婆的澎湖灣》,禁令大家嘖嘖稱奇。








回程時才注意到公路旁有一個村名牌坊。

2 則留言:

  1. 很好的分享,謝謝你。

    回覆刪除
  2. 都想像到當時你比野人嚇到三魂唔見七魄嘅情境。真係好希望你有機會去所羅門群島一次,因為可以係你嘅旅行足跡地圖上多一面(集郵)
    [版主回覆11/13/2012 16:11:57]多謝!不過潮流興講「平常心」和「隨緣」二詞,有得去就去,冇得去不會強求。去到此等落後閉塞的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空氣清新、沒有汚染。還能做到北京《環球時報》署名文章訓示港人要 "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這就不會成日為自已究竟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這樣的「偽命題」受困擾、犯嘀咕了。

    回覆刪除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