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標籤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伊拉克之旅11‧烏魯克篇

烏魯克 Uruk
位於納傑夫以南150公里。它是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爾(Shinar)人建立的四個城邦之一,古城建於公元前5000年,其後歷代均有重建,並一度是烏魯克王朝的首府。該城建在幼發拉底河東南岸、底格里斯河西岸。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城市,面積約6平方公里,人口58萬。遠古時期(約公元前3400 --- 3100)

蘇美爾人在此創建文化,歷史上稱為『烏魯克文化』。那時的居民已能製造銅器和陶器,建造巨大的塔形建築物,並創造圖畫文字,成為後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烏魯克影響深遠,直接令到歐貝德文化之後的美索不達米亞發展階段被命名為『烏魯克文化』。在這一文化期間,也就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100年,史前的蘇美爾社會實現了從紅銅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過渡。

介紹烏魯克的英阿對照文字



我等去“考察”的烏魯克遺址的面積達0.81平方公里,1912年起,德國考古學家發掘揭示了公元前4000年前的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古城遺跡。在這個遺跡中共發掘了分別建設於各個不同年代的多層城市的遺址。在城市的心臟地帶是兩個大型的建築區域:在西北側的依楠娜Eanna寺廟區,以及阿努Anu(天空之神)寺廟區。
依楠娜Eanna
依楠娜區在烏魯克的歷史上非常重要,在這個區域發掘出巨大的公共建築和雕刻在磚塊和瓦片上的楔形文字的雛型,並且發現這些建築物的建築材料中有瀝青、石灰砂漿、編織蘆葦墊子、石灰石和粘土。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的城市和歷史上最早的寫作痕跡。在這個區域中重要的建築物包括:歐貝德寺廟、依楠娜Eanna寺廟、馬賽克寺、法院、大會堂、公眾浴池和城牆等等。



依楠娜寺 Eanna Temple

大約建於公元前3000年前,它是一座通靈塔(一種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塔形建築物,寺廟建在由層層疊疊的階梯壘成的通靈塔的頂端)。分佈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許多神社和寺廟都供奉依楠娜烏魯克的依楠娜寺是其中最大的。寺廟用石灰石建造,內有多列石灰石的支柱。每年在新年期間都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來慶祝新年。





德國佬當年發掘此遺址時運輸棄土的鐡軌至今仍未拆除。



依楠娜 Eanna
依楠娜蘇美爾人的性愛,生育和戰爭女神——月亮神南納的女兒,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突出的女神。


***

已經破損不堪的依楠娜寺依然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層層的階級,用粘土製造的磚塊和用蘆葦編織的墊子壘成



最早的書寫文字起源於此。





依楠娜遺址區我們找到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方磚。


眼四望滿目瘡痍,誰人能夠想到這就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城市?


這裡據說是大會堂遺址處,我們正專心地在地磚上搜尋刻有楔形文字的方磚。





建築物的磚片用世界上最早的瀝青粘合。




4000多年前的公共水井。


這是輸水管道殘存的碎片。



粘土燒製的石錐,加在建築物的泥墻中可以起加固作用。


在民居的院落裡有破損的瓦罐碎片和骨骼(不知是人的還是動物的骨殖)





The Temple of Aree Gal
是一座較大較豪華的寺廟,寺廟的內墻全部用琉璃瓦面的磚塊砌成,寺廟還保留了部份拱門。








磚面仍保留著斑駁的琉璃瓦藍色。



The Temple of the Salouqee是一座典型的T形設計的寺廟,如今只剩下幾道殘損的磚牆。



馬賽克寺
寺廟建築在一個16米高,60X60米的正方形的台基之上,以紅、白、黑色的圓形粘土錐形物鑲嵌緊湊的圍牆,形成如同馬賽克似的幾何圖案裝飾。建設物包括長走廊,大廳柱廊由兩排直徑達2.62米的柱子拱立,圍繞中央大廳與一個單獨的向東南的房間。 建築的功能目前還不清楚,但它可能是為了某種宗教儀式而建。



馬賽克寺的西南部,有一個大廣場庭院,每邊都建有長方形大廳。內部庭院和外部的建築立面有烏魯克廟宇的特點,但其功能也不能確定。 馬賽克寺的西北部,其他的一些寺廟都是T形的三面型的建築物,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前的磚面上燒製成琉璃面,用世界上最早的瀝青粘合石灰石的磚塊。其他3座建築物可能是寺廟主持或官員的住宅。 但如無人講解,從下面這幅相片中,你根本看不出什麼名堂。



穿過昔日輝煌的古城,往日的繁華都埋沒在這滾滾沙塵之中,在此能夠感受到時空穿梭的神奇和人生的渺小。行路人與團友們看完一個遺址再去看另一個。



阿努Aun
阿努區較依楠娜區更為古老,重要建築物是阿努Anu寺廟(供奉蘇美爾人的天空之神Aun)、白廟。

阿努寺廟 Aun Temple
這是一座供奉阿努Anu(天空之神)的寺廟,始建於公元前4000它與依楠娜Eanna寺廟是烏魯克最重要的兩大寺廟之一,同依楠娜Eanna寺廟一樣也是一座通靈塔設計的寺廟,烏魯克的人民在這裡祈求天神阿努的庇護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有殘存的磚牆。







白廟 White Temple
白廟位於一個13米高的人造平台上,平台外牆是傾斜的,並有斜凹紋,廟宇朝向西南,其四個角分別朝向四個方位,是標準的金字塔建築的手法。由東北面的階梯和坡道可達廟宇,整座塔廟塗抹上石膏灰泥,它像一面白色的鏡子,反射著陽光,整座建築物大約有21高,自幾公里外都可以看見,是當時是烏魯克政權的象徵和具特別意義的地標。







曾經是一所大型寺廟的Al-phisyphsa Temple,現在只剩下一點地基。





在烏魯克的重要考古發現包括:
許願花瓶Warka Vase
一個巨大的石灰石的花瓶,大約在公元3000年前製造,上面佈滿依楠娜的浮雕。現存於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就如敦煌的壁畫和埃及的木乃伊在今天西方的博物館中都能看到一樣,對所在地國家和人民(即物主)是恥辱,但對文物本身而言,却保存下來了。
好事耶?壞事耶?好難講。


***

楔形文字的出現
烏魯克出土的楔形文字被記錄在一些石塊和磚瓦片上,這是美索不達米亞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之一。在這些石板上刻有圖畫符號,可以辨認出象形文字有人頭、手、腳、樹葉等等。它們現存於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